追溯溫泉的歷史,與住宿相結合,最有名的莫過于西安的華清池了,作為唐代皇家行宮,留下了“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這樣的詩句。
如今,溫泉+酒店業成為了一種配套,開始漸漸成為人們喜愛的游玩和養生項目。作為溫泉大國的日本,溫泉酒店的歷史悠久。溫泉設計已經成為其文化系統以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也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體系。
截至2017年,在27214處溫泉源泉總數中,有17581處被利用,占據了全球的近三分之二的比例。現共有溫泉地(鎮)3155處,溫泉住宿設施為1萬3108個,住宿人次已經達到了每年1.32億。
然而日本的溫泉產業市場規模上卻并不能在全球拔得頭籌。據GWI(全球健康研究所)的估算,中國的溫泉產業擁有全球的市場規模。《中國溫泉旅游產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中國溫泉資源點超過5000余處,已經建成開業的溫泉設施約有1500多家,溫泉旅游總接待人數達3.4億人次,總收入達430億元。這股溫泉度假旅游之風還在越吹越熱,近來投身溫泉度假酒店事業的企業也著實不在少數。
但從現有的產品與消費習慣看,支撐中國溫泉產業成長為世界市場的重要原因是人口規模而不是優質的溫泉度假產品。溫泉市場供應端分散、文化建設匱乏、可持續發展堪憂、缺乏品牌打造意識以及產業體系,也都是當前中國溫泉產業所存在的問題。
中國溫泉產業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發展快、市場規模大、可挖掘文化元素豐富,品質提升空間與潛力巨大。2017年,旅游局(現文化與旅游部)發布了《溫泉旅游泉質等級劃分》,規定了溫泉旅游企業泉質等級劃分的技術條件,明確了泉質等級標志的使用規范。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最早的中國溫泉認證制度。